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为解决城市雨后排水和污染问题南京住建部投180亿元老城改造,模仿国外流行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7月17日一场暴雨让南京部分城区内涝严重,当局辩称雨污分流是环保工程而非防汛工程。"雨污分流"确有排水功能但在国外已走向淘汰;而南京简单地复制德国日本的雨污分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京的城市排水问题,如不因地制宜地按自身城市来规划排水工程,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极端降水预留"重现期",这巨资下的"雨污分流"仅是一场失败的模仿秀。[详细]
  南京巨资打造雨污分流工程  

南京从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资180亿元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其中雨污分流是这一工程的核心。所谓"雨污分流"工程,指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快速地让城市雨后积水可以迅速排出,另一方面是可让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南京雨污分流
南京市计划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资180亿元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特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雨水管、污水管的的管径。
南京雨污分流
由于合流制管网的设计过多考虑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较小,导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积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浆大量淤塞管道,反而更加影响南京内涝排除

南京投资180亿治理城市水环境:“雨污分流”排污防汛

 

南京市四处开挖的雨污分流工程,是一项常见的城市排污排涝工程。其原本目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介绍:雨水、污水“分家”后,雨水管道里没了污水,直接送雨水下河不会造成污染,而且雨天的排水也会更加畅通;而污水管道没了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可提高处理率,大幅削减COD(水质污染度指标)排放量。

 

南京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由中国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30亿元投资兴建,这一投资项目将于3年后完成,竣工验收合格后,南京市政府将在2年内分批偿还投资款和相应投资红利。[详细]

 

南京住建部称:“雨污分流”可加大城市排水力度

 

南京城乡建设局组织议案办理见面会透露,雨污分流工程即是为满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不淹、不涝的城市”和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南京市环境整治综合指挥部有关人士也认为“实施雨污分流后,污水单走一根管子,以前的合流管腾出了一部分空间,其实排水能力是提高了。只要管道是畅通的,泄洪能力应该比往年更强。”

 

南京市住建委环境建设处副处长竺兴宏曾表示,污水走专门管道,给原先的合流管腾出空间,“理论上来讲,实施雨污分流之后,排涝能力会有所提高。”雨污分流工程中雨水设施建设项目15个、污水设施建设项目49个。到目前为止,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共敷设114公里主干管、街巷污水干管103公里,完成350个片区的雨污分流。[详细]

 

  雨污分流德国有成功经验  

“雨污分流”工程在上世纪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并取得有效成绩,德国是将雨污分流工程产业化和系统化的国家,从其在一百多年前在青岛殖民地时期建造的地下排水系统可见一斑。但是德国并非百分百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城市规划者也充分考虑到了雨水传输和存储功能的建设。


南京雨污分流
德国并没有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
南京雨污分流
德国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

德国雨污分流:科学规划排水系统

 

德国从20世纪80-90年代已基本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污染控制。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处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以及采取分散式源头生态措施削减和净化雨水。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也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

 

但德国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还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德国南部更多地采用合流制,而在地势平坦的北部则倾向分流制),他们将重点放在源头污染控制和终端污染控制的结合、排水系统的改造与削减径流量和其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措施的结合。通过全面而科学的系统规划,较快地实现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建设和水污染的有效控制。[详细]

 

德国雨污分流考储存和减缓洪峰功能

 

德国传输径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是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

 

对于降雨径流的贮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德国的雨污分流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水处理厂对雨水处理的压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详细]

 

  多国开始淘汰雨污分流工程  

投资187亿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南京刚开始兴建,但却早已成为一项淘汰工程,日本在上世纪放弃了大规模雨污分流工程,只是采用部分城区使用分流系统;瑞典最初也像南京一样,把城市排涝工程寄托在雨污分流上,在发现并不适合本城特点之后就放弃了这一工程。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扩建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地砖、充实地下水、利用屋顶集雨等方式,变“排水”为“留水”,用技术和科学规划来部分弥补消失的河流的功能。


南京雨污分流
德国并没有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
南京雨污分流
瑞典排涝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马尔默,该城环保规划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这座城市采用的是"绿色屋顶"。

日本分流合流结合,梅雨地建排水高效"共同沟"

 

与南京等中国城市不同,日本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九州东南部、四国南部、纪伊半岛东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县境,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因为认识到雨污分流制耗资巨大,日本在全国63.5%下水道中,合流制保持在20%的比例。

 

为应对城市水灾,某些城市还特意修建了10米直径的地下河,例如大阪将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东京更是深达60米,正是这些地下河保证了城市的防洪安全。此外,日本广泛使用的是"共同沟"排水综合管道。到目前,日本已有80多个城市建成了共同沟,总长达1000多公里。东京的G-Can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路,目的是东京夏天雨季发生洪灾时,可将地面积水经由地下排出。[详细]

 

瑞典80年代放弃雨污分流,采用"屋顶绿化过滤"系统

 

跟南京一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瑞典为解决南部多雨城市的雨后积水问题,也将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上,但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适用于本国。瑞典排涝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马尔默,该城环保规划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

 

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这座城市采用的是"绿色屋顶",将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为:雨水首先经过屋顶绿化系统过滤处理,补充绿化系统水分,其余雨水经过路面两侧开放式排水道汇集,经简单过滤处理后最终排入大海。通过植被屋顶,可将60%的年降水通过蒸发再参与到大气水循环,其余的水经过植被吸收后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循环使用。[详细]

 

  南京雨污分流为何不行  

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尽管投资巨大,但这项工程并非适合南京,而且南京在设计排水工程的抵御期也只将暴雨重现期设定为半年到3年一遇,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区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除排涝不利之外,南京市平均每天还发生挖管道等导致的爆管事故达30多起。


南京治涝
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
南京治涝
南京治内涝把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忽略了城市留水系统的建设,应像德国一样对城市路面铺设透水砖让雨水集中渗透入地下雨水收集管道中,以此应对没有按国家标准降下的大雨。

南京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下:仅抵御1年1遇暴雨

 

在设计方法上,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设计理论,在模拟仿真、计算精度和适用性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乱象增多,大雨出现的频率也有所提高。例如有数据统计过去30年中,上海的暴雨数量和降雨强度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大暴雨平均为半年一遇,而特大暴雨或降雨超过每小时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有11次,为三年一遇。显然,上海的雨水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而为防范城市内涝,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详细]

 

南京雨污分流仅为排水系统,遇大雨无“留水”功能

 

南京治涝应多元化,而非斥仅仅巨资打造雨污分流系统,还应该从城区本身地理特点着手,要有“留水”系统。例如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其实留水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收集利用雨水,对于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系数,缓解城市内涝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突发的大密度降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树旗如此评价留水系统。但国内目前虽然并不普及,但像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砖和修建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的设计还不多见。[详细]

 


 
  城市内涝,排水系统是根源,留水系统也容易被忽视。南京巨资打造雨污分流的确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途径,但城市规划者应分析其中利弊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而非一劳永逸地拷贝模板,拍脑袋做决定。

  往期专题  
人民币:滋生细菌危害健康
人民币:滋生细菌危害健康
民国——被遗忘的插画时代
民国——被遗忘的插画时代
马路上煎蛋,没那么容易
马路上煎蛋,没那么容易
中国式“坐月子”陋习多
中国式“坐月子”陋习多
网易发现者 编辑:王暐NN028 视觉:张弛NN050 关注微博:网易探索  网易发现者 分享到:
| 探索首页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