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分流合流结合,梅雨地建排水高效"共同沟"
与南京等中国城市不同,日本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九州东南部、四国南部、纪伊半岛东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县境,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因为认识到雨污分流制耗资巨大,日本在全国63.5%下水道中,合流制保持在20%的比例。 为应对城市水灾,某些城市还特意修建了10米直径的地下河,例如大阪将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东京更是深达60米,正是这些地下河保证了城市的防洪安全。此外,日本广泛使用的是"共同沟"排水综合管道。到目前,日本已有80多个城市建成了共同沟,总长达1000多公里。东京的G-Can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路,目的是东京夏天雨季发生洪灾时,可将地面积水经由地下排出。[详细]
瑞典80年代放弃雨污分流,采用"屋顶绿化过滤"系统
跟南京一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瑞典为解决南部多雨城市的雨后积水问题,也将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上,但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适用于本国。瑞典排涝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马尔默,该城环保规划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 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这座城市采用的是"绿色屋顶",将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为:雨水首先经过屋顶绿化系统过滤处理,补充绿化系统水分,其余雨水经过路面两侧开放式排水道汇集,经简单过滤处理后最终排入大海。通过植被屋顶,可将60%的年降水通过蒸发再参与到大气水循环,其余的水经过植被吸收后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循环使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