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晶硅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但副产物存重大生态隐患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电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上世界80年代,中国的多晶硅年产能只有350吨,然而根据能源市场调查机构Solar & Energy日前对世界50家多晶硅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到2013年,中国的多晶硅总产量将达到16.58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倘若这一计划能够实现,也就意味着将产生160多万吨四氯化硅,这一数量足以给生态环境埋下隐患。[详细]
欧美国家对多晶硅生产有严格限制
多晶硅在欧美发达地区产能比较大,如果不能实现四氯化硅的有效控制,一般不可能在环保要求更严的发达国家继续生产。据了解,在美国,从安全和运输成本两个方面考虑,年产量达1000吨的多晶硅工厂,四氯化硅会被要求就地转化为三氯氢硅回用到系统中,不能作为副产物对外销售;年产量达3000吨的多晶硅工厂,则要对废弃的氯硅烷采用回收工艺;年产量达10000吨的多晶硅工厂,金属硅则必须就地生产。[详细]
多晶硅-化工联营模式可有效回收利用产生的副产物
此外,国外的先进多晶硅生产企业主要采用多晶硅-化工联营的方式进行生产,或者本身就归属于化工集团,比如美国的Hemlock,其控股公司是全球化工巨头Dow公司;而德国Wacker公司本身就是全球领先的有机硅和聚合物生产化工公司;韩国OCI公司的前身则为韩国DC化学公司。采用多晶硅-化工联营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副产物,除了循环回收四氯化硅等副产物,也可以将无法转换的四氯化硅制备成气相白炭黑、有机硅或光纤等产品。目前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仍然延续着来料加工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保守估计甚至有10%的企业尚未掌握四氯化硅的回收技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