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占发展中国家60%,但仍享受非绝对值减排
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从历史责任的角度来看,中国近几年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已占发展中国家的60%以上,历史排放量也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累计排放量的35%以上;从经济实力上来说,中国2010财年的财政收入已超过8万亿元,成为世界财收第一大国,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一系列的数据足以证明,中国无论是在责任和能力上,中国很难继续忝列如今的阵营,在气候谈判中要求与其他穷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承担不定额、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任务。[详细]
“单位GDP减排”名为减排实则增排
中国享受非绝对值减排的后果是,名为减排,实则增排。中国声称“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在数字上中国做到了减排,但实际上确是不断增排。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以2005年为基础,中国到2020年的GDP数字将是2005年的400%以上。而以单位排放量下降百分之45%计算,中国的实际碳排放量其实将达到2005年的2倍以上,即140亿吨以上,不降反增,总量比2005年美国与中国的总排放量还多。
可见,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享受不受法律约束的减排并不可行,而且中国的一系列的承诺不管是否达成,都不会有任何后果。而且各项减排数字也仅在中方单一的话语体系下统计,不必接受第三方监管,数据的可信性也存在疑问。[详细]
带头大哥,害了小弟
联合国《全球灾害风险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危害程度的差异性还会进一步增大,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不良影响将会日益严重。而且遭自然灾害破坏的程度还与人口比例有关,小国家风险更大。在联合国的这份报告中,被列为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危害的30个国家中,有2/3位于非洲,并且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并未在气候变化中处于最危险的位置,率先遭殃的其实是其他更不发达国家。
其次,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就是农业,而农业在中国GDP所占的比率并不高仅占12%;而在如马拉维这样的非洲国家,农业占GDP比重超过90%,一旦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业,对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马尔代夫、斐济这样的低海拔的岛国,更是面临海平面上升国土锐减,甚至沉入海面下。"最初的说法是,我们同舟共济,这种说法很容易向世人兜售,"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门德尔松认为,"但科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说法,我们并不是同舟共济。"
所以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看似是发展中国家的带头大哥,其实是与他们站在对立面上的。实际上自哥本哈根以来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岛国联盟的成员对中国的指摘也是从未停止。 此外,中国一度为发展中贫穷国家输出技术和人员指导,据《中非经贸合作》资料表明,早在2009年中国就为非洲援建了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而且加大了对南太平洋、加勒比等地区小岛屿国家的支持。这些所谓的援助,不如对本国的实际减排更有效。[详细]
|